新华社重庆9月26日电 题:赛在武隆股票在线配资开户,玩出绿水青山新滋味
新华社记者谷训
晨雾还没散尽,重庆武隆区沧沟乡的野寒山径已有徒步爱好者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前行,他们要在喀斯特峰丛中挑战国际顶尖户外运动员走过的线路。在刚刚结束的第20届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上,来自国内外的35支高水平参赛队伍在峰林峡谷间竞速,而赛事背后,是武隆22年来以赛促健、以赛促游的坚持与探索,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增收的“金山银山”。
从2003年首届赛事落地,到如今跻身全球顶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之列,武隆的这场“山水之约”,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比拼,更承载着推动区域发展的深远意义。
“我们最初想做的,就是把沉睡的大山大水‘叫醒’。”武隆区政府副区长何圣春道出了初衷。当地在“武隆旅游第一次创业”期间,受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启发,开创性地将体育运动与神奇山水结合。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副主任史芸是这段历程的见证者。她回忆道:“当时我们中心提出‘从高山到低山、从专业到大众、从竞技到全民健身’的转变,武隆刚好接住了这一思路。”
展开剩余72%2002年登山中心专家初次到武隆考察,乘船沿乌江而上,看到天生三桥的雄奇、龙水峡地缝的幽深,当即认定“这里的山水天生就是户外运动的赛道”。二十二载耕耘,二十届赛事。从“挑战赛”到“锦标赛”,再到“公开赛”,名称变化的背后是赛事级别从地方赛事升级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A级赛事的飞跃。路线的延续发展,则将深山里的美景“串珠成链”,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体育赛事成功将昔日“养在深闺”的山水资源,激活为惠及一方的“金山银山”。
赛事的“辐射力”在接龙乡体现得格外明显。“前几年赛事路线第一次经过我们接龙乡,选手拍了视频发上网,网友都问这是哪儿。”接龙乡党委书记陈群笑着说,借着这股热度,乡里办起了自己的越野赛,这一尝试大获成功。赛事连续举办两届后,已能申请ITRA(国际越野跑协会)积分,吸引外国选手专程前来。更可喜的是,赛事获得了本地村民和商会的全力支持,他们或免费提供补给,或出资保障运营。借赛事东风,乡里新增了20多家农家乐,体育流量切实转化为村民的收入增量。
“去年最多的时候,18个省市的选手住在村里,村民把自家的土蜂蜜、腊肉摆出来,成了最受欢迎的‘赛事周边’。”陈群说。
如今的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早已不止“热闹几天”,其带动效应正在武隆全区持续扩散。沧沟乡100公里野寒山径已成为“网红”徒步路线,2023年以来接待旅游、参赛、研学人数超3万人次,与200多家户外运动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接龙乡的二龙洞则依托352米高的全球最高洞内大厅,正打造“大众观光+轻奢探险”的新目的地。武隆全区推出的“新五景”里,朱子溪的桨板、白马山黄柏淌的星空露营等,无一不是赛事催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体旅融合新生态。
赛事带来的不只是“流量”,更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在武隆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健看来,这场持续22年的赛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拥抱新经济的视野。“过去,村民觉得赛事是‘城里人的热闹’,现在会主动收拾前庭后院,把自家变成‘微型民宿’;过去,景区只卖门票,现在能提供露营、桨板、溶洞探秘等十几种体验。”
这种转变,让游客眼中的武隆从“风景”变成了“生活”。今年9月,仙女山旁的一家小山丘露营基地里接待了十几位东北游客,他们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走遍了武隆的乡镇徒步路线,感慨道:“武隆的山水不是‘看过就走’的风景,而是能‘住下来玩’的生活”。
这份令人找到世外桃源“生活感”的背后,是武隆对生态的敬畏。武隆区文化旅游委党组成员、文化旅游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黄伟介绍,武隆每年举办赛事从不会开挖建设新线路,都是在原有路线基础上,依山就势调整,使用的赛事物料都是环保产品,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办赛事’,更是‘造生活’。”何圣春说,武隆正在建户外运动接待中心,努力让游客来得方便、住得舒适。各乡镇也在规划串联线路,让“走一段赛事赛道、住一晚山村民宿、尝一口农家美食”成为常态。
现在来武隆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在景点拍照“打卡”,更多人会问:“明天的徒步团还有名额吗?”这项在喀斯特峰林间辗转22年的赛事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正与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同频共振。曾经的山高水深、“穷乡僻壤”,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真正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宝盆”。(完)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新闻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